传染病
九月开学季,谨防各类疾病
雨气排残暑,风声送早秋。九月早晚温差逐渐增大,又正值学校、托幼机构开学之际。榆林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本月注意防范登革热、炭疽、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传染病。
一、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通过雌性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后3-6天出现皮疹,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病情严重恶化可造成死亡。
健康提示
1、切断传播途径。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防蚊灭蚊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学校和家庭需保持环境卫生,清除室内外积水,防止伊蚊孳生,避免被蚊子叮咬。
2、做好健康监测。有过登革热流行地区的旅居史的市民要注意做好自身健康监测,若出现了发热、皮疹、三痛三红(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和面、颈和胸部潮红)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二、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一般食草动物如牛、羊易感,人偶尔通过接触病死畜获得机会性感染。炭疽芽胞杆菌可长时间存活于土壤等外环境中,食草动物一般因食入土壤、草料等中的芽胞而发病,通常会很快死亡。感染炭疽的人群多为从事养殖和屠宰牛羊等牲畜及贩卖相关制品的人群,从事皮毛加工处理职业的人群也可感染炭疽。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其病变多见于手、脚、面部、颈肩部等裸露的皮肤上面。皮肤上先出现红斑或丘疹(类似蚊虫叮咬的包块),多数有发热症状,之后出现水疱,周围肿胀,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
健康提示
不接触传染源是炭疽预防最重要的一点。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病死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生病或突然死亡,应做到不接触、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并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由专业的人员进行处理。
1、普通公众购买肉制品需从正规渠道购买,在肉类加工时应注意生熟分开,保证煮熟煮透后再食用。外出旅行时尽量避免接触来源不明的动物及相关制品,前往正规场所就餐,选择充分煮熟的食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从事屠宰和皮毛加工等职业人员应在操作时佩戴手套和口罩等相关防护用品,避免可能的病原菌经皮肤或吸入引起感染。
三、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在秋冬季呈高发态势,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其传播途径多样,主要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水,接触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接触污染的手、物品或用具,接触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等方式引起传播。
健康提示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
2、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喝开水、吃熟食,不食不洁、无证食品。
3、在疾病高发期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四、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秋冬季易出现发病高峰。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健康提示
1、让孩子注意手部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2、定期对孩子使用的餐具、玩具和其他物品进行消毒。
3、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家里、学校要定期开窗通风。
4、EV71是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病毒型别,接种EV71疫苗(6月龄到5岁)可以有效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近期,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显示,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率上升,阳性率从第27周的8.9%持续上升至第30周的18.7%。主要流行株为JN.1和XDV系列变异株,XDV变异株占比上升。9月开学在即,学生集中返校,易感人群大量聚集,易造成以新冠病毒感染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
健康提示
1、积极接种疫苗。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等要积极接种疫苗,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免疫能力。
2、注意个人防护。居民日常出行,应坚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保持社交距离。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常通风,注意休息,注重营养,增强体质。
3、合理用药,按需就诊。居民感染后,要根据自身症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